查看原文
其他

观展|如何在博物馆情境中阐释物品的原生意义

沫沫 弘博网 2021-09-27


·观展地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展览名称:走进非洲——中非珍品雕像艺术展

·观展耗时:1—2小时

·观展人:沫沫


“走进非洲——中非珍品雕像艺术展”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世界文明与艺术系列展”之一,展示的是19到20世纪中部非洲并行发展的12个风格区域内120件(套)精品雕像,以木、石质为主,主要为人物雕像。从展览的标题可以看出,物品的归属地是“中非”地区(或许是为避免大多数观众对于刚果的陌生感,同时拉近观众与非洲文化的距离),物品被归类为“艺术”品,因此强调了物品的美学意义及收藏价值。


展览现场


走进展览


展览位于博物馆一楼, 序厅由木头质感的不规则立体图形组成,以高度艺术性和轻松的氛围导入展览。导言部分介绍了展览的主要内容,强调了雕像艺术与“非洲人民”的关系及对西方现代艺术的重大影响。导言之后,以一件乌刚果(ukongo)风格区的雕塑人像引导观众进入非洲雕像艺术。紧接着在一侧的墙上绘有中非(刚果)雕像艺术的12个分区图并阐明了分区的标准(艺术史学家的角度)。之后正式的展览依次展示了12个分区的雕塑艺术,每件雕塑的展牌都说明了该物品所属的艺术区、部落名称、年代及关于雕塑的身体姿势的特殊含义和用途的信息。同时在展厅的墙面还张贴有非洲地区的老照片,展示了雕像与其创造者或使用者的图像;墙上的介绍性文字也为观众了解雕像的功能和使用情况提供了较为权威的信息。


展览现场


展览目的及其实际效果

1.需要更多实用到美学的过渡


从策展方的角度来看,本展基本定位为艺术展形式,创造这批雕像的人民毫无疑问成为了“艺术家”。但一件完整意义上的中非雕像的形成,必须经历创造——赋权——使用的过程,艺术史学家或是收藏家的收藏及鉴定行为是在这三个步骤之后而产生的。该展览通过对展品的简单介绍和展示隐含背景信息的老照片共同说明了雕像的制作过程、如何赋权以及使用的场合,也就是展品在成为艺术品之前的原始功能。


中非雕塑原本作为仪式用具而产生,是特定人群用于特殊场合的灵媒,对于物品的所有者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而这一意义随着物品归属权转移至收藏者也发生了转变。整个展览一方面介绍展品的象征意义和实际功能,一方面站在美学的角度强调创造者的艺术才能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但这两个维度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却被忽略,因此并不能够很好地展现中非文化的本来面貌。同时因为缺少了对非洲艺术如何被西方世界认可过程的讲述,难以凸显非洲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之间密切联系。其实两个维度之间的缺环可以通过民族志资料和收藏者的行为过程等信息来补充,从而完整展现雕像从实用器具到艺术品的转变过程,也就是物品的性质及原始情境的转变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物品的去博物馆化。


展览现场


2.让国内观众更好理解异域文化


作为“世界文明与艺术系列展”之一,本展览立意在于为中国观众了解西方文明与艺术提供一个窗口,尤其是非洲文化长期作为边缘文化不被西方主流文化所认可,对于东方的观众而言也有强烈的陌生感。但整个展览仅在最后的结语部分略提到现下的两国关系及文化交流,却没有更多的文化相似性及差异性的分析,对于跨文化交流而言缺少了必要的关联性展品或文字介绍。从展厅的布置来看,10—12风格区所在的展厅属于封闭式,临近出口,且观众需要看完后原路返回。这一展厅是整个展览流畅的观展路线唯一的封闭区,而8、9风格区相对的区域完全可以作为10—12风格区的展品布置,这样留下的展厅可以用实物、文字或图片资料对中国(东方)雕像艺术,或是仪式性活动所用雕像与中非雕像艺术做一个对比分析,观众也可以有选择性地观看。


左为观展路线;右为展览展品

 

3.需要平等、宽容的观展引导


笔者在观展的过程中,听见有观众在观展后对19—20世纪非洲文化的落后表示叹息,而观众这样的误解也证明了展览整个背景资料介绍的内容及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作为介绍世界上其他文明的展览,目标应该在于引导观众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去看待异文化,了解他者的生活,理解不同的习俗与艺术形式。因此,物品原始情境的展现至关重要,如何展现以及展现的程度都会影响观众对展览中物品的理解,甚至对整个文明的理解。当然,中非雕像本身在使用中所具有的“神力”仅仅是对于当时的人群而言,无论再怎么情境化,都无法重现其原始意义,所以这也是博物馆展览的难处所在。


4.为观众提供更舒适的观展氛围


从陈列的角度来看,展览的色彩基本以暗橙色为主,较大的雕像放于立柜中,雕像以正向和侧向面对观众,展品的光照处理较好,但展牌大多有眩光问题。展厅的背景音乐是非洲传统音乐,加上布展中多处非洲场景的呈现,将观众带入了非洲文化氛围中。但整个展厅内并无休息座椅,整个展览看下来容易感到疲惫,再加上没有视频、互动的形式,墙上的大量文字往往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整体看来,对于异域文化的展示和在如何拉近本土观众与他者文化的距离上,该展览尽量在艺术层面创造出舒适的观展氛围,但由于内容的选择和表达上的缺陷,并没有很好地展现物品的意义及非洲文明的魅力。


展牌眩光问题


编辑:大侦探


【观展】
栏目介绍及征稿启事


走出展厅,

你是否思绪万千?

你是否迫不及待地需要分享自己的思考?

你是否想要自己的声音能够被博物馆听到?

你是否期待自己的文字可以拥有改变的力量?


现在有一个机会,你是否愿意拿起笔来,记录下你的观展体验,分享你对博物馆展览的点滴想法?


征稿启事


1.征稿面向:所有愿意分享自己观展体验与思考的观众


2.征稿说明:希望能感受您的思考与态度,能够呈现问题,分享见解(看似无解,说不准努力的人多了,也就慢慢变了,谁知道呢?);字数在2000——3000之间;每篇文章需要提供高清晰度配图(最好标注上相应的名称,单独打包);可实名可匿名,我们充分尊重您的隐私。


3.投稿方式:news@hongbowang.net(唯一投稿方式,投稿请注明“观展”)


4.稿酬:稿件录用后,即有相应稿酬;能够引发广泛共鸣与讨论的文章(以阅读量为标准),还有额外奖励。



相关链接:

博物馆如何捕捉当下所发生的“即时历史”?

涉案文物鉴定:文物机构、博物馆新功能get!

培训|香港中文大学“博物馆专业交流项目2019”报名啦

大家说|探讨&警示,应试教育能否助力博物馆教育?

专访|李玫:在宣教工作中“创作”与“讲述”的天博故事

CAMOC工作坊,难民问题的博物馆思考与构想

福利|名额有限!不来感受下如何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吗?

报名|培训来了!别再为“博物馆版权交易”发愁了!

资源有限,如何发挥博物馆理事会制度

展讯 | 不用去探险,也能约一场原始部落的文化探秘!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672602553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